• <em id="dmujm"></em>

        1. <bdo id="dmujm"><progress id="dmujm"><var id="dmujm"></var></progress></bdo>

          <table id="dmujm"><th id="dmujm"></th></table>
              <var id="dmujm"><mark id="dmujm"><cite id="dmujm"></cite></mark></var>

                <nobr id="dmujm"></nobr>
                <table id="dmujm"><small id="dmujm"></small></table>
                喜訊!河南小麥已收獲3073萬畝 機收率99%
                2019-06-05 11:10:39 來源: 大河報·大河客戶端
                關注河南熱線

                6月3日,平頂山寶豐縣趙莊鎮岳寨村麥田大型收割機在田間穿梭不停。今年小麥長勢喜人籽粒飽滿。

                5月末,產糧大省河南進入了忙碌的夏收時節。在河南省唐河縣焦莊村,身穿黑色連衣裙、灰色高跟涼鞋的農民郭改聲,輕松地揮動鏟鍬平整晾曬的麥粒。在她身后,60多畝麥田靜靜地在陽光下閃爍著耀眼的金色——除了幾臺收割機緊張地穿梭作業,廣袤的田地看不到幾個勞作的農民。

                今天誰在種糧?未來誰當農民?

                手拿著鐮刀沒活兒干,“農忙不見人”在多地成常見畫面

                河南省新蔡縣磚店鎮的一片麥田旁,63歲的農民陳來背著手,在女兒陳小蘭的陪伴下眺望遠處隆隆作響的收割機。前幾天,陳來把腿摔傷了,陳小蘭從廣州匆匆趕回來幫父親收麥子??蓻]想到,還沒趕到麥地,家里的13畝小麥已經快收完了。

                “現在全部機械化,收麥真是用不上人了。”陳小蘭拿著鐮刀本想收一下機器到不了的邊角地,沒想到收割機一溜煙收得干干凈凈。而且,小麥在地頭就賣給糧食經紀人換成了錢,令她感慨不已。

                事實上,無論春耕還是夏收、秋收,當下農田里看到的都是現代化的農機具,“耕、耙、耖”這些老農具都成了稀罕物。

                還有比陳來家更輕松的。周口市的農民于德軍全家都在湖北打工,家里的8畝地托管給了一家農機合作社。一畝地支付400元,合作社便提供從種到收全程服務。于德軍連老家都沒回,地里的小麥不僅畝產穩超550公斤,8000來塊的小麥錢也直接打到了他的銀行卡上。

                如今,“農忙不見人”在全國多地成常態。在新疆,春耕春播的農忙時節,田間地頭看不到幾個忙碌的農民,取而代之的是用上了北斗導航播種的“智慧農機”;在山東,一個種糧大戶利用收割機,3天就能收完560多畝小麥;在河北,收割機進度飛快,而且作業數據可實時傳輸到農機合作社負責人手機上。

                農業農村部統計顯示,2018年麥收,大規模小麥跨區機收從啟動到進度過八成僅用時17天,有5天日機收面積超過2000萬畝,創歷史新高。今年,農業農村部預計全國將有1630萬臺農業機械投入“三夏”生產,其中聯合收割機64萬臺,跨區作業聯合收割機27萬臺。

                “麥假”成歷史,農業“機器換人”進程加速

                在基層農業部門工作35年的任希山還記得,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,每到麥收,農村學校還有“麥假”,不少單位和企業也會放假讓職工回家收麥。

                “夏忙不算忙,麥忙累斷腸。”58歲的農民秦小鳳回想起從前麥收的場面,苦和累涌上心頭。秦小鳳說,要收麥了,天大的事都得往后放一放,全家每天早上4點下地一直干到天黑,連收割帶播種得一個來月。

                近年來,隨著城鎮化的推進,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,60后農民逐漸老去,農村面臨“70后不愿種地、80后不會種地、90后不提種地、00后從未下過地”的問題。通過大規模“機器換人”,我國農業不僅緩解了勞動力不足的問題,而且大大提升了生產效率。

                農業農村部相關負責人說,目前,我國農業生產已從主要依靠人力、畜力,轉向主要依靠機械動力,進入了機械化為主導的新階段。

                20多年來,中國小麥主產區完成了全程機械化的歷史性跨越。從南到北,農機手利用“農時差”,創造出“跨區聯合作業”模式,開辟出巨大的農機服務市場。

                傳統小麥生產從播種到收獲,要歷經耙壓、施肥、除草、澆水、收割等22個生產環節,現在基本所有環節都實現了機械化替代。河南省許昌市建安區陳曹鄉尚莊村黨支部書記尚水旺算過一筆賬,如果8個小時計“一個工”,20年前,收6畝麥子得投入百十個工,現在只要十二三個工。同時,小麥畝產卻從過去的300多公斤提高到500公斤以上。

               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,2017年全國人均糧食產量為477.21公斤,比2007年的382.54公斤增加了近95公斤。

                未來“種糧人”長啥樣?

                于培康是河南一家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。他掰著手指頭算賬:“與農民傳統的分散種糧相比,合作社規?;泄?,平均一畝地一季種植成本能減少100元,糧食畝產能提高近50公斤。投入更低、產出更高,糧食質量還有保障。”

                從10年前開始流轉土地種植糧食,到現在把更多的精力轉向托管服務,給農民打工、為種糧服務,于培康的合作社托管土地已經覆蓋了周邊4個鄉鎮的60多個行政村,面積超過2.5萬畝,預計到今年底能達到5萬畝。

                此外,一些接受良好教育的年輕人成為現代“新農人”。河南省鄲城縣90后年輕人左明飛,與22個回鄉創業大學生組建“大學生創業聯盟”,主攻農業現代化種植。

                于培康和左明飛這樣的“新農人”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,正成為從事和服務糧食生產的主體。農業農村部農村合作經濟指導司司長張天佐說,到今年4月底,依法登記的農民合作社達到220.7萬家,成立聯合社1萬多家,輻射帶動全國近一半的農戶。

                小麥專家郭天財說,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,要推進農業全程機械化,培育家庭農場、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,規?;?、集約化、機械化道路是未來中國農業的方向。

                責任編輯:hN_0126
                  妺妺跟我一起洗澡没忍住,不要了好烫小雪装不下了,大乳护士好爽
                • <em id="dmujm"></em>

                      1. <bdo id="dmujm"><progress id="dmujm"><var id="dmujm"></var></progress></bdo>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table id="dmujm"><th id="dmujm"></th></table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var id="dmujm"><mark id="dmujm"><cite id="dmujm"></cite></mark></var>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nobr id="dmujm"></nobr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table id="dmujm"><small id="dmujm"></small></table>